学文化:“拈花微笑”里的“悟”
[i=s] 本帖最后由 知天斋 于 2017-12-17 21:31 编辑 [/i][attach]7638[/attach]
[size=4][/size]
[size=4]其实“拈花微笑”典故大多数人并不陌生。相传当年佛祖释迦摩尼在灵山聚众说法,曾经拈花示众,听众大多并不明白其中奥秘,唯其大弟子迦叶默然神会、微微一笑,于是“佛祖拈花,迦叶微笑”据说就是一种“以心传心”禅宗宗旨,而迦叶也就成了印度禅宗的开山祖师。[/size]
[size=4] “拈花微笑”里深藏着一个“悟”字。如果谁有兴趣,可在此随意聊这个字,展开对话沟通交流,相互学习。[/size] [b]回复 [url=http://haitian.six168.com/redirect.php?goto=findpost&pid=114039&ptid=8520]1#[/url] [i]知天斋[/i] [/b]
[b]很多知识,看似很容易,其实并非易事。有一句名言说的意思是:最熟悉的东西往往最陌生。也许我们对拈花微笑的理解就是这样。因为,拈花微笑里有全部的禅宗在,更有悟字里边更多的文化内涵。[/b] [i=s] 本帖最后由 知天斋 于 2017-12-18 09:37 编辑 [/i]
[b]回复 [url=http://haitian.six168.com/redirect.php?goto=findpost&pid=114040&ptid=8520]2#[/url] [i]知天斋[/i] [/b]
[b][size=4]在南北朝时期,第28代的达摩祖师来到中国,将印度禅学带到中国,成为中国禅宗开山祖师。直到唐代六祖慧能,将中国禅宗推向高峰。这里有一个传承历史,即菩提达摩——传惠可——传僧璨——传道信——传弘忍——传慧能。弘忍之后开始分化为南北二宗,北宗神秀,南宗慧能。[/size][/b]
[b][size=4][/size][/b] [b]回复 [url=http://haitian.six168.com/redirect.php?goto=findpost&pid=114042&ptid=8520]3#[/url] [i]知天斋[/i] [/b]
[b][size=4]唐宋之后,禅宗进一步发展为“五家七宗”,其中青原行思系下形成曹洞、云门、法眼三宗,南岳怀让系下形成临济、潙仰二宗,世称“五家”;临济宗在宋代又形成黄龙、杨歧二派,合称“五家七宗”。“五家七宗”之分,并非教旨不同,只是在启发上有所差别而已。[/size][/b] [i=s] 本帖最后由 知天斋 于 2017-12-18 09:13 编辑 [/i]
[b]回复 [url=http://haitian.six168.com/redirect.php?goto=findpost&pid=114043&ptid=8520]4#[/url] [i]知天斋[/i] [/b]
[size=4]本帖主旨讲“悟”,何谓“悟”?应该先从字典意义上做简单介绍。悟:理解,明白,觉醒。觉悟:1、由迷惑而明白;2、指政治认识,如提高觉悟。[/size]
[size=4]这个字典意义非常重要,可以说是理解佛教悟的一把钥匙。[/size]
[size=4]我们知道弘忍之后禅宗分为南北二宗,北宗领袖是神秀,其主要思想是“指尘看净,方便通经”,强调经教,力主渐修,晚唐之后,日趋衰落。南宗的代表人物是慧能,其主要思想是即心即佛,顿悟见性。由于慧能对传统的禅学进行一系列带根本性改革,故史上有“六祖革命”的说法。慧能虽然在名义上是禅宗六祖,实际上是中国禅宗的真正创始人,因为人们通常所说的禅宗,多指以慧能为代表南宗。[/size] [b]回复 [url=http://haitian.six168.com/redirect.php?goto=findpost&pid=114044&ptid=8520]5#[/url] [i]知天斋[/i] [/b]
[b]禅宗因主张用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;又因该宗以“传佛心印”自称,以觉悟众生本有之佛性为目的,故亦称“佛心宗”。[/b] [b]回复 [url=http://haitian.six168.com/redirect.php?goto=findpost&pid=114045&ptid=8520]6#[/url] [i]知天斋[/i] [/b]
[b]中国传统之主流文化概括说即是“儒释道”,可见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,而且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。佛教的文化影响到多个领域如政治经济艺术等等,有一位名人说如果不懂得佛教,中国的哲学是就不能写下去了。如果不懂得佛教,甚至很多古诗就读不明白了,比如读古代王维的诗。当然仅举一二例子说明,总之,如果不明白佛教,还会有很多之不懂呢,不再赘述。[/b] [b]回复 [url=http://haitian.six168.com/redirect.php?goto=findpost&pid=114046&ptid=8520]7#[/url] [i]知天斋[/i] [/b]
[b][size=4]所谓“即心即佛”是指世间出世间的一切诸法、真如佛性,原都不离自心自性,只是人们经常为烦恼惑障所遮蔽,因此,不能了解本心本性本来是佛,如果人们能体悟自心自性,即可成佛做圣,而不必向东向西四处寻觅。基于这个思想,禅宗主张直指心性、不落文字,认为一切经教文字只是方便设施,坐禅修行也只是枉受辛苦,只要能“无著、无念、明心见性”,即可直入佛境,成圣做佛。[/size][/b]
[b][size=4]所谓“顿悟见性”,是指修行方法上注重心悟。因为禅宗认为佛不离自心,因此,强调“道由心悟”。迷与悟,是禅宗用以衡量凡圣生佛的一个重要标准。在禅宗看来,迷即凡即是众生,一念若悟,即圣即佛。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迷凡悟圣。但对于如何悟,南北二宗看法不同,北宗强调渐悟,即经过一定的修行之后,逐渐觉悟;南宗则注重顿悟,用神会的话说,即“利剑斩束丝”,一剑之下,百念俱断,烦恼尽除。后来慧海进一步发挥顿悟思想,指出“唯有顿悟一门,即得解脱”,希运更把它概括为“无修无证、直下便是”,把顿悟见性思想推至极致。晚唐之后,“顿悟见性”几乎成为禅宗修行方法的“唯一法门”。[/size][/b] 我是来看看了解 [quote]我是来看看了解
[size=2][color=#999999]丁睿宸 发表于 2017-12-18 19:02[/color] [url=http://haitian.six168.com/redirect.php?goto=findpost&pid=114049&ptid=8520][img]http://haitian.six168.com/images/common/back.gif[/img][/url][/size][/quote]
这里点击帖子的朋友还是很多的,但遗憾很少对话发言,以后可能会好的。网络的最大特点是沟通交流和对话,只有在对话过程中形成互动,才能形成网络交流的能力,从而提升个体。
你来看看,并且也留言在此,这就是交流。看看后,如果有什么心得体会写下来最好了。谢谢朋友! 阅读收获了,谢谢知天。 [i=s] 本帖最后由 知天斋 于 2018-1-2 18:48 编辑 [/i]
[b]回复 [url=http://haitian.six168.com/redirect.php?goto=findpost&pid=114109&ptid=8520]11#[/url] [i]海上浮云[/i] [/b]
感谢朋友前来关照!
神秀是渐悟,慧能是顿悟,我以为二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,不是截然分开的。这有些类似于哲学的量变与质变。
渐悟的人多,顿悟的人少。拈花微笑中的微笑毕竟占少数,比如迦叶就是少数。孙悟空很有顿悟的本事,师祖往他头上连打三棒子后,夜半便向师祖学了本领,但孙悟空也毕竟是文学中虚构出来的人物。
我们这里如果分为渐悟与顿悟两大类,浮云朋友应该列为顿悟一派。祝好朋友!
页:
[1]